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OKR:做最重要的事》金句

金句列表

  1. 美國洋基隊傳奇捕手 Yogi Berra:「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就可能無法抵達。」
  2. 點子不值錢,執行才是關鍵。(p.16)
  3. 「OKR」,全名是「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它是一套設定目標的守則,適用於公司、團隊和個人。不過請注意,OKR不是靈丹妙藥,無法替代明智的判斷、有力的領導,或富有創意的職場文化。
  4. OKR(的定義):「一套管理方法,有助確保公司聚焦,集中處理整體組織裡重要的議題。」
  5. 「目標」就是我們想達成的事,不多也不少。目標必然是重要的、具體和行動導向的,最好還能激勵人心。目標設計和運用得當,可以防範模糊不清的思想,以及執行時的含混摸魚。「關鍵結果」界定目標的標準,並且監控我們「如何」達成。有效的關鍵結果不僅明確,而且有時限,是進取但又可行的。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可測量也可驗證的。(p.18)
  6. 關鍵結果的要求只有已滿足或為滿足兩種可能,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或存疑的餘地。到了指定的期限(通常是一季結束時),我們就宣布關鍵結果是否已達成。
  7. 目標可以是長期的,例如持續一年或更久,關鍵結果則隨著工作進展而演變。關鍵結果全都達成時,目標必然已達成。否則,便是OKR原本就設計得不好。
  8. 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的目標,可以更有效提升績效。明確的困難目標比含糊的困難目標,更能「造就更高水準的產出」。
  9. 在企業界,員工疏離不是抽象的哲學問題,而是會損害營利的實在問題。
  10. 如何才能讓員工敬業、樂業?勤業眾信有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能帶來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清楚界定、記錄並且公開的目標...目標能使團隊齊心一致、工作公開透明,並且讓員工滿意工作。」
  11. 現今的經濟體中,變革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固守成規、期望水到渠成,而是需要一把好用的大鐮刀,闢出一條路,以便保持領先。(p.23)
  12. 任何地方,只要是OKR紮根之處,功績比資歷更重要;管理者將轉成教練、導師和創造者;行動和數據勝於雄辯。
  13. OKR的四種「超能力」:專注(專注投入優先要務)、契合(契合與連結,造就團隊合作)、追蹤(追蹤當責),以及激發潛能(激發潛能,成就突破)。
  14. 高績效組織能集中精力在重要的工作上,也常清楚哪些事情不重要。
  15. 安迪·葛洛夫:「很多人非常努力工,卻碌碌無為。」
  16. 英特爾的主管「進入會議室前都會放下職等階層的觀念。」他堅信,每一項重大決定都應該先經過「自由討論的階段,而且過程本來就應該遵循平等原則。」
  17. 健康的OKR文化關鍵在於:對知識絕對誠實(ruthless intellectual honesty)、無視自身利益和深切忠於團隊。
  18. J.K. 羅琳:「人的本性,其實主要展現在做決策時,而非呈現於能力上。」
  19. 衡量最重要的事始於這道提問:未來三個月(或半年、一年),最重要的是什麼?(p.64)
  20. 成功的組織懂得聚焦,專注處理少數會形成重大影響的事,沒那麼緊急的,則延後處理。(p.64)
  21. 任務愈艱鉅, OKR愈重要。
  22. 賈伯斯:「我們請來人才,不是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而是要他們告訴我們該做什麼。」
  23. 目標愈高,績效通常愈好。
  24. 如果別人決定了我們要「如何」達成目標,自然就會讓人沒有那麼想參與其中。
  25. 不同組OKR並非各自獨立的孤島,而是正好完全相反,他們能創造出網路,由上下左右甚至斜對角的方向,連結組織裡最重要的工作。
  26. 我們所做的每一項決定,都必須符合願景。
  27. 人無法與看不見的東西產生連結;孤島一無法形成網絡。組織若奉行OKR制度,則OKR必然是全面公開,每個部門、所有階層的人都看得見。因此,堅持這種做法的公司,運作會比較連貫。
  28. 為了防止懈怠,定期(最好是每週)檢查進度是必要的。 正如杜拉克觀察到的:「如果沒有行動計劃,執行者將淪為事件的囚徒。而如果不隨著事件展開適時再度檢視計劃,並無從得知哪些事件真正重要,哪些不過是雜訊。」
  29. 加州一向研究顯示,將自己的目標記錄下來,而且每週發進度報告給一名朋友的人,達成目標比那些僅說目標、不告訴別人的多43%。
  30. OKR本來就可以調整,他應該是欄杆,而不是家屬或屏障。當我們追蹤;審視自己的OK R時,不論處於執行循環的任意階段,都有四個選項可以採用: 繼續:如果目標處於綠色安全區(「進入符合預期」),就不需要調整它。更新:如果某項關鍵結果或目標,落到黃色林為區(「需要關注」),請因應工作流程或外部環境加以調整。... 啟動:如果有需要,即時處於循環中途,隨時都可以啟動一組新的OK R。終止:如果某項紅燈危險區的目標(「處於危險中」)已經不再有用,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放棄他。
  31. 要替目標評分,最簡單俐落的方法,是算出各項關鍵結果完成比例的平均值。Google則是以0~1.0為 OKR評分。0.7至1.0 = 綠燈(已達成);0.4至0.6  =  黃燈(有進展,但尚未達成);0.0至0.3  = 紅燈(未能取得真正的進展)。
  32. OKR的重點,是要使所有人都投入正確的事。
  33. OKR的本質是以行動為依歸。但是如果行動是嚴苛的標準,持續、不間斷進行,簡直無異於希望渺茫的苦役循環。在我看來,獲得滿足的關鍵是設定進取的目標,並達成其中大部分,然後暫時以反省這段時間的工作,最後再次投入循環之中。哈佛商學院一項研究發現,「直接從經驗中學習很有效,如果加上反省,還可以更有效。也就是說,要刻意從習得的經驗中,合成;萃取並整理出關鍵的教訓。」
  34. Mellody Hobson:「最大的風險是完全不冒險。」
  35. 目標設定得很保守會阻礙創新,而創新一如氧氣:沒有他,你贏不了。
  36. Sheryl Sandberg:「 談話可以改變思想,進而改變行為,進而改變制度。」
  37. 愛因斯坦:「 可以量化的東西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東西不一定可以量化。」
  38. 提供回饋、糾正別人的行為自然不容易。但是,如果做得好,這是你可以送給別人的最大禮物。因為你是以最積極、有價值的方式,改變了對方的心態和行為。
  39. 流失員工的代價高昂。最好的員工流動是內部流動,讓員工在公司裡發展事業,而不是跳槽到其他公司。人並非天生喜歡流浪。他們只是需要找一個,覺得自己可以真正有所作為的地方。
  40. 組織越大,浪費的能量越大,一如熱力學的道理。
  41. OKR是一種工具,能明確反應領導階層的優先要務和洞見。CFR則協助確保,這些優先要務和洞見,能在組織中傳播出去。
  42. 葛洛夫:「 文化是一套價值觀和信念。了解一家公司的文化,就了解它的做事方式,也了解原則上事情應該怎麼做。強健和積極的企業文化絕對是必要的。」
  43. OKR文化是當責的文化。你努力追求達成目標,不是因為上司命令你這麼做,而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每一項OKR對公司都很重要,對仰賴你的同事也很重要。沒有人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成為拖團隊後腿的人。所有人都以幫助團隊取得進展為榮。這是一種社會契約,但它也是一種自治的契約。
  44. 你的行為比你的言語更受人重視。
  45. 人資管理可以是成就傑出營運的有利手段,它也彰顯的文化變革。畢竟,文化就在於你聘請什麼人,以及他們奉行哪些價值觀。
  46. 葛洛夫博士的OKR要訣:
  • 少就是多。「精心挑選過的少數目標,可以清楚傳達我們承擔了什麼,又拒絕了什麼。」每個周期最多擬定三至五套OKR,可以幫助公司、團隊扞個人,選定最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每項目標連結的關鍵結果,應該不超過五項。
  • 由下而上設定目標。為了增進員工的參與程度,公司應該鼓勵團隊和個人,與主管協商後,擬定大約一半屬於自己的OKR。
  • 不強制規定。OKR是合作式社會契約,用以確定優先要務,界定工作進展的衡量方式。即使公司的目標已不容爭論,關鍵結果仍保有商議空間。
  • 保持彈性。如果大環境有所改變,導致某項目標已經不在切合實際,或者失去意義,關鍵結果可以中途修改,甚至屏棄。
  • 敢於失敗。「如果每一個人都努力追求無法輕易取得的成就,產量通常會比較高。如果你希望自己和部屬達到最佳表現,像這樣設定目標的做法極其重要。」
  • 把它當工具,而非武器。OKR系統「是衡量進度的工具,就像是把馬表交給當事人,讓他評估自己的表現。它該成為績效考核基礎的官方文件。」為了鼓勵員工承擔風險,防範他們不思進取,OKR最好不要與獎金掛鉤。
  • 要有耐心,也要堅定。每一種流程都需要反覆試驗,從錯誤中學習。組織可能需要四、五季的週期,才能充分掌握這套系統,要建立成熟的目標管理機制,則需要更多時間。
47. CFR:
  • 對話( Conversations):管理者員工之間真實、有組織的交流,以提升績效為目的。
  • 回饋( Feedback):同儕之間雙向或網絡化的溝通,以評估進度和促進進度為目的。
  • 讚揚(Recognition):對值得表揚的同事,所提供大大小小的貢獻表達謝意。

觀看本書閱讀心得,請到這邊: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讓哈佛學生一生受益的寫作課程,贏得讀者信賴、提升文章價值的「O.R.E.O MAP」寫作法則》金句

金句列表

  1. 《金銀島》作者Robert Louis Stevenson:「寫作的困難之處,不在於書寫,而是在於如何寫出你的想法;也不在於影響讀者,而是在於如何依你所想地準確影響對方。」
  2. 只要你懂得把內容寫得有道理、有條理,就能讓自己的報告很有邏輯,也就懂得如何一次就讓對方聽懂。即使文章有很多不同類型,但重點就只有這一個:「迅速傳達重點,引發自己理想中的反應。」
  3. 擅長溝通的人,其共通點就是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
  4. 寫作與想法是不可分割的,好的想法需要好的文章來詮釋。
  5. 寫作的時候,那些原本只在你腦海中盤旋的模糊想法,將會變得更具體、更精準。
  6. 如果享用完整的句子或是段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必須想得更深入、更有系統。比起整理數字與重點的條列式文章,寫敘事型的文章更需要深入、廣泛地思考。
  7. 領導者必須要價值與展望來說服整個團體,有問題時則要提出與眾不同的創意來解決,要做到這點,就需要邏輯思考與寫作的能力。
  8. 如果希望消費者在眼花撩亂的商品與服務之間,選擇你提供的東西,那就必須透過網路,發表展現獨特價值與個人哲學的文章。
  9. 哈佛學生的七大寫作能力:
  • 能影響讀者、讓讀者朝你所想的方向思考
  • 能迅速傳達重要的訊息
  • 能用有邏輯的方式將主題寫清楚
  • 能從讀者那邊獲得你想要的回饋
  • 寫得出有條理、有道理的文章內容
  • 寫得出令人想讀、好讀,且一目瞭然的文章
  • 邊寫邊學、邊學邊寫,用身體熟悉寫作技巧
10. 南加州大學的史帕克斯博士的「有力量的寫作(Power Writing)」原則可分為四個階段:

  • 闡述宗旨
  • 寫出個人主張的理由和依據
  • 證明自己的主張
  • 再次重複主旨
11. 無論目的與內容是什麼,寫作的目標都只有三項:
  • 迅速傳達
  • 傳達重點
  • 獲得想要的反應
12.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首要之務就是準備好要告訴對方的重點訊息。

13. 閱讀學生所寫的文章時,我首先為看目標讀者是誰、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是什麼,以及是否能配合主旨建立有邏輯的訊息等。

14. 比起想法本身,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傳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傳達能力」成為了最強大的力量。

15. 清楚傳達的條件:
  • 主題足夠明確
  • 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
  • 清楚地請讀者做出理想的反應
16. 如果想說服讀者,就必須提出特定的意見,並且建立起以嚴謹的邏輯證明出來的訊息架構;

17. 如果想建立嚴謹的邏輯,就必須結合原因、根據和個人意見結合,並讓他們化為具體;

18. 如果文章中能夠再加上執行個人主張的方法,讀者就很容易被作者的訊息完成說服。

19. 如果想要完成一篇有邏輯、有道理、好閱讀的文章,那就一定需要這三大要素:
  • What:這篇文章在說什麼?
  • Why:為什麼會需要這個?
  • How:該怎麼做才好?
20. 一篇讓人一開始讀就能通篇讀完的文章,代表作者以嶄新的方式表達個人想法,並且以有條理、具說服力的一句進行說明。一位能寫出這種文章的作者,就能贏得讀者的信賴,即使不說「請相信我」,也能讓人們相信他。

21. 在正式使用O.R.E.O MAP 前,要先整理出下列資料,就能確定自己想透過文章傳遞什麼想法:
  • Target(目標):讀者是誰
  • Idea(想法):要對讀者說什麼話?
  • Value Proposition(價值主張):想傳達給讀者的、有吸引力的承諾。

22. 建立邏輯的三大必備元素:
  • 結論:要怎麼樣達成什麼目標?
  • 原因: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
  • 依據:所提出的原因為什麼合理?

23.要讓作者想寫的內容,變成讀者想讀的內容,關鍵就在於不要只提出意見,而是要提供一個建議的執行方案,到下個階段才能以原因、依據、範例、做法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讓自己的主張顯得更有邏輯與說服力。

24. 大腦很奇怪,只要被問問題就會急著想解決,所以在提問之後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第一階段>>
25. 如想更輕鬆地達成第一階段,那寫文章時就以個人主張為主要依據就好。你可將要主張的內容分為三個階段:
  • 如果…
  • 就…吧
  • 因為…

第二階段>>
26. 一篇邏輯不夠嚴謹的文章,裡面只會列出各種資料,再搭配大量的華麗修辭,但實際上就像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骨骼一樣空洞,邏輯更是漏洞百出。

27. <Concord>總編輯強調:「最好的文章,就是有趣的文章;有趣的文章就是擁有獨特主張,而且有憑有據的文章。」他說,「無論切入的角度再怎麼創新,如果沒有足夠的依據,那作者的主張也只不過是詭辯。」強調用邏輯說服讀者是非常重要的事。

28. 在眾多資料當中,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會相信客觀的數值,以下是大腦喜歡的資料類型:
  • 有權威的研究團隊所做的實驗或研究結果。
  • 值得信賴的機構所發表的統計數據。
  • 該領域專家或是權威的證詞。
  • 相關的官方機構認可語認證。
  • 成功的策略或取得最高勝率的案例數據。

29. 以說故事的方式影響讀者的感受

第三階段>>
30. 如果想針對某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就要先想想自己面對相同問題時,會採取怎樣的作法,接著再把這個方法告訴讀者。請將你長期以來累積的經驗,當作是訣竅分享給讀者,當你講述自己的經驗時,訊息就能夠發揮最大的說服力。

第四階段>>
31. 一千五百字是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最佳長度。只要將字數控制在一千五百字上下,讓讀者能在三分鐘左右讀完,就算是近年來專注力較差的成年讀者,也都能毫不費力地讀完文章。

32. 影響力在這個時代擁有極大的力量,當我們能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個人想法,就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而寫作就是發揮影響力的過程。

33. 如何運用O.R.E.O MAP歸納出寫作用的素材,再將這些素材放入短文中:

STEP1. 確認想法:確認讀者是誰,以及希望引起他們什麼樣的反應。整理想法是有訣竅(T.I.P.)的:
  • Target:讀者是誰?
  • Idea:想要跟讀者說些什麼?
  • Value proposition:想要傳達給讀者,具吸引力的約定。
STEP2. 用一句話歸納出重點:用「如果...,該怎麼做才好?」這個句型來建立問題,再問「如果…,就…吧」的句型來回答,答案就是想要讓讀者知道的重點

STEP3. 用O.R.E.O MAP建立訊息:運用O.R.E.O MAP將資料歸納成一句話,再拿這句話當成段落主旨,建立起有邏輯、有說服力,又足以證明其真實性的訊息。「O.R.E.O」各一句話,總共用四句話來建立訊息,記得要用具備主詞、動詞等完整結構的句子來描述。
  • O 提出建議:如果...,就...吧。
  • R 提出理由:因為...。
  • E 舉例說明:舉例而言...。
  • O 強調意見或提出方案(Offer):所以,就...吧。

STEP4. 將訊息概要寫成完整段落:將配合O.R.E.O MAP每個階段整理出來的一句話當成段落主軸,輔以詳細說明,發展出完整的段落。每一段都要像一小段短文,具備完整的結構。

STEP5. 將段落組裝起來,放入短文中:只要依照「O.R.E.O」的順序排列,一篇能夠引起讀者興趣與關注的短文就完成了。

STEP6. 編輯 - 排列、校正、修改、取文章標題、寫引言:每個段落中有趣的內容都可以直接拿來當作引言或文章標題。

STEP7. 傳達 - 發表或分享:自己寫文章自己看,無法幫助文筆進步。分享到社群平台、公司內部的留言板、社內會報上,看看讀者的反應如何。

34. 標題寫法:
第一階段:利用核心訊息寫出標題
第二階段:運用原因與依據寫出標題
第三階段:運用範例寫出標題
第四階段:用提議寫出標題

35. 用O.R.E.O MAP撰寫短文的引言:
  • 善用驚人的事實
  • 善用有趣的範例
  • 善用引用文
  • 要說這個故事的原因+提及核心主張:可配合「我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要告訴大家,如果想培養觀察力,那專注觀看或許會比做筆記或拍照來得更有用>。」句型使用。
36. 可以把合適的內容分別整理成一句話,填入適當的階段;
已整理出來的那句話為主軸,補充詳細內容並發展成段落;
將依照邏輯分別完成的四個段落連結起來,完成一篇文章。

觀看本書閱讀心得,請到這邊:https://medium.com/@kktalks-tw/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閱讀心得-ae8ffe364826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你問對問題了嗎?》金句

 1. P11 問題找上你時往往已經有預設立場。現實生活中多數問題都是如此,早有人為你訂下框架。

2. P12 重組問題框架,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要你違反直覺:面對困難問題時,先別急著找解決方案。你該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問題本身,不僅要分析問題,更要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 P20 願意試著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有著「樂觀」的基本特質。他們遇到困難時不會直接任命,相信一定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它找出來。

4. P21 想擁有強大的重組問題框架能力,重點不在於注意細節,而在於能夠看到全局、有能力從多個不同的觀點來思考。

5. P27 在絕大多數案例中(特別是日常生活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科技,而是在於心理上的突破。因此,解決棘手問題的關鍵未必是那些細節,而是詮釋與意義建構的能力:我們要觀察已經存在的東西,並重新思考它的意涵。重點在於要對自己的信念提出質疑、對長期以來的假設提出挑戰,不論是關於同事、客戶、朋友、家人,或者我們自己。

6. P27 「重組問題框架」...具體好處...:

  • 你能夠避免去解決「錯的問題」
  • 你會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 你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 你能拓寬自己的職涯選項
  • 你能協助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
7. P28 問題不一定只能這樣解決。如果認定問題只有一個「根本原因」,就可能造成誤導。問題的成因多半不只一個,解決方式更是不勝枚舉。

8. P28 「重組問題框架」並非為了找出「真正的問題」,而是要找出一個「更好的問題」來解決。

9. P28 研究顯示,若你想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更多選項。...如果只已是非題的角度來思考,做出壞決定的機率會超過一半。...如果是以選擇題角度來思考,做出壞決定的機率就會降到 1/3。...只要帶進更多選項,就有助於讓你做出更好的判斷。...多個選項必須真正有所不同。

10. P30 如果想要真的解決衝突、讓大家長久和平,就需要幫衝突各方找到共同的立足點。這得先搞清楚大家到底是在吵什麼,而不是直接吵要怎麼解決。

11. P31 如果能提升對問題框架的理解,就更能察覺是否有人在試圖操控你。

12. P33 想有效解決問題,需要不斷循環重複三個步驟:
  • 建立問題框架(以及重組框架):決定該把焦點集中在哪裡
  • 分析問題:深入研究以選定的問題框架,試著加以量化並了解進一步的細節。
  • 解決問題:實際開始處理問題;內容包括進行實驗、製作原型、最後實施完整的解決方案。

13. P33 想找出對某個問題的新觀點,有兩種方法:
  • 深究框架:想重組問題框架的時候,先深入研究原本的框架細節。
  • 打破框架:直接跳出原本的框架,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14. P33 解決問題的重點不一定都在於科技。有時候無需找到新的科技,只要質疑自己過去所相信的概念,就有可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15. P33 找出不同的選項,就能提高決策的品質;但前提是這些選項必須確實不同。

16. P41 (重組問題框架中找出其他問題框架的策略:)
  • 跳出框架:我們缺了什麼?
  • 重新思考目標:有沒有更好的目標?
  • 檢視亮點:有哪些地方沒遇到這種問題?
  • 照照鏡子:在這個問題的形成中,我/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 以他人觀點思考:他們的問題是什麼?
17. P42 重組問題框架的時候,你確實可以一切都自己來(有時候這也是很好的起點,可以先整理自己的思緒),但通常還是該盡快讓其他人也參與。讓其他人(特別是想法與你不同的人)也參與,就等於找到一條通往不同觀點的強大捷徑,能讓你更快找出自己思維的盲點。

18. P45 大家通常都以為自己的問題需要詳細解釋才說得清楚,但為了要快速告訴別人自己的問題,就只能提出更高層次的問題框架,因此反而不回對後續的提問造成限制或引導。

19. P45 如果一開始就先顧慮利害關係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可能會完全搞錯到底誰算是利害關係人。

20. P46 如果企業太過專注於了解與服務現有客戶,就會在無意間使自己的產品對非客戶來說變得沒那麼好用,於是讓競爭者獲得進入市場的機會。

21. P47 提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反映出一顆好奇的心靈。會問問題,代表你知道這個世界遠比目前自己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所暗示得更深、更複雜。

22. P47 請試著去思考每項策略背後的本質:「提出這些問題背後的目的是什麼?」請把重點放在「該怎麼想」,而不是「該怎麼講」。

23. P61 真正開始設法重組問題框架之前,最好先針對問題陳述,重新全面檢視一次。
  • 陳述是否真時?
  • 問題框架本身是否自我設限? (有時你只要讀讀自己的問題陳述,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已經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限制。)
  • 問題框架是否「預設」某種解決方案?
  • 問題夠清楚嗎?
  • 目前認定問題出在誰身上?
  • 問題陳述是否帶有強烈的情緒?
  • 是否帶有錯誤的妥協?
24. P80 犯罪推理小說家 Rita Mae Brown 曾說:「所謂精神錯亂,就是把同樣的事做了一遍又一遍,卻期待能有不同的結果。」(Insanity is doing th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but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

25. P88 面對每個問題時,記得要跳出框架:
  • 不要拘泥在明顯的細節
  • 想想看目前的問題框架可能遺漏什麼

26. P89 別忘了槌子定律:我們思考問題時,常常會遷就於自己心有所屬的解決方案。

27. P98 高層次的目標將會很有幫助,然而就算只是個人問題,「提出較高層次的目標」也能有所助益,原因就在於人們常常不完全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28. P116 從平凡中找答案,而不要從特例中找答案。

29. P125 將問題公告周知的三個技巧:
  • 避免使用技術語言:這樣一來,就算不是你這一行的人,也能聽懂問題
  • 提供大量情境脈絡資訊:為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目前的主要難處為何?你試過那些方案?
  • 不要把解決方案說得太明確:與其說:「我們需要更便宜的鑽井方法」,不如說:「我們需要為120萬人提供乾淨的飲用水」(實現這個目標不一定要有井)。
30. P125 我們往往會有「負向偏誤」(negativity bias)的陷阱,傾向關注壞事並忽略好事。所以一旦遇到問題,我們天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事情出錯的地方,也就無法從當時做得好的地方學習。

31. P140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 Adam Galinsky 等人已經證實,擁有權力的人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會下降。如果想讓眼前的問題得到真正準確的觀點,就可能需要引進外部人士。

32. P143 把重點放在各種貢獻,而不要去急著指責某人。各種問題可能是因為眾人所導致,其中也可能包括你在內。

33. P156 鎖定使用者「感受到的問題」。受眾在乎的不是你提出什麼解決方案,而是他們面對著怎樣的問題。

34. P161 記得要考慮其他人。不要把自己的喜好誤認為他們的喜好。對了,還得考慮他們會不會其實是個好人、只是想盡力把事做好。

35. P186 檢視問題框架時,請特別注意有沒有以下特色:
  • 令人意外
  • 簡單
  • 是真的就太不得了了
36. P187 就本質而言,「重組問題框架」就是要挑戰你對問題的假設和信念。

37. P220 一旦你過度迷戀自己所提出的理論,就會對其中的缺點視而不見。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Specification by Example 中文版:團隊如何交付正確的軟體》金句

 1. P3 在實作敏捷開發的程序中,團隊碰到的問題通常都很少用文字記載下來,所以每一個受挫的團隊都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比較特殊,而這些理念無法在他們的「現實世界」裡發揮作用。

2. P5 比爾·蓋茲說過:「在企業中應用任何一項技術時,首要的法則是,在有效率的系統中導入自動化,將使效率倍增。第二條法則是,在缺乏效率的系統中導入自動化工具反而導致他們的程序更於低效。」

3. P7 Eric Evans 跟別人爭論說敏捷作為一個術語已經失去了一切意義,因為現在什麼都可以稱為敏捷。(skillsmatter.com/event/design-architecture/ddd-exchange-2010)

4. P8 一個好的名稱能夠將預期的結果說明的更好,而且還能清楚指出這些實踐作法的關鍵差異。

5. P13 變化速率如此之高,說明文件總是很快就過時。不斷更新詳細的Spec.(Specification,需求規格)和測試計畫(Test Plan)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相當浪費。以此維生的人們(例如:業務分析師或測試人員),在這個每周更新的環境中經常會無所適從。

6. P23 加快循環並不能避免錯誤。

7. P31 許多團隊在開始實作軟體之前(在此之前所發生的一切往往會被軟體開發團隊所忽略),總期望客戶、產品負責人或商務使用者能先確定工作的範圍。...若軟體交付團隊依賴客戶給出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使用案例(use case)清單或其他相關資訊,那麼他們其實是在『讓客戶設計解決方案』。但是商務使用者不適軟體設計師。如果我們讓客戶去界定範圍,專案就無法從交付團隊已有的知識中獲益。這樣開發出來的軟體是客戶所要求的,『卻步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8. P31 成功的團隊不會盲目地接受軟體需求,並將其當作是未知問題的解決方案,相反的,他們會從目標中獲取範圍。他們以客戶的業務目標為起始,接著經由協作來界定可以達成的目標範圍。團隊與商務使用者一起工作確定解決方案。商務使用者則專注於傳達所需功能中希望達到的目的,以及他們期望由此帶來的價值,這樣有助於所有人了解所需的功能。然後再由團隊提議一個解決方案,這要比商務使用者想出來的方案更實惠、更快,並且更容易交付或維護。

9. P31 設計Spec.的階段,如果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都沒有參與,我們就必須單獨將Spec.傳達給他們。這在實踐上會很容易造成一些誤解,尤其是資料遷移期間會遺失很多細節。...成功的團隊不會依賴某個獨自去收集正確的Spec.,而會與商務使用者一起協作制定解決方案。

10. P32 過多的細節會讓實例更難溝通和理解。有用的關鍵實例必須要精簡。...提煉好的實例可以當作交付的驗收標準。只有當所有實例在系統中都可以正常工作時,開發才算完成。

11. P36 可執行的Spec.可以很容易地驗證系統。如果能頻繁地驗證就能信任可執行的Spec.,就如同信任程式碼一般。

12. P36 最成功的團隊部會滿足於頻繁驗證一組可執行的Spec.。他們能確保Spec.清楚明確,便於尋找和獲取,而且還具有一致性。...Living documentation(活的說明文件)對於系統功能而言,是個可靠且權威的資訊來源,任何人都能夠讀取它。

13. P37 商業目標是專案或專案里程碑的潛在原因。它是指導企業專案關係人(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決定是否投資軟體開發的因素。商業組織應當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目標能如何賺取、節省或保障財富。....可衡量的目標能夠確認專案的成敗、追蹤進度和改善優先順序的排序。

14. P39 當整個使用者故事完成時,需要進行首次驗證來確保其確實完成,並重組Spec.證實它和已時做功能的Spec.一致。

15. P43 注重編寫和執行測試的團隊往往會編寫出不易維護的測試。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問題會迫使這類型的團隊去尋求制定測試並將測試自動化的方法,以便讓測試更容易更新。

16. P84 從目標中獲取正確範圍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堅定不移地把提供解決方案的責任交付給開發團隊。

17. P85 我們應該詢問高層次的實例,來說明某個功能要如何產生實際價值,而不是去詢問技術上的功能Spec.。這才能指引我們找到真正的問題。

18. P86 有時候,要人們解釋某個功能的價值時,仍會發生困難(即便可能僅是要求提供實例)。更進一步,我會請他們舉例說明,如果系統不提供某個功能,他們該怎麼辦(臨時解決方案)。通常這會幫助他們表達出特定功能的價值。

19. P86 較低層次的Spec.和測試可以告訴我們已經交付部分的邏輯是否正確;而較高層次的驗收測試則可以告訴我們那些部分的元件是否按預期方式工作。

20. P93 讓團隊全體參加大型的『Spec.的Workshop』是建立共識並獲取可解釋功能之實例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21. P94 《Practices for Scaling Lean and Agile》一書中,Bas Vodde和Craig Larman建議PBR的Workshop應該佔每個Iteration中 5%~10%的時間。

22. P95 若領域的邏輯很複雜,程式設計師和測試人員需要頻繁釐清,...。《Agile Testing》一書中提到一個類似的協作模型,叫做「三個人的力量」。...舉辦小型的Workshop,由一個開發人員,一個測試人員和一個業務分析師參與。...想要有效地舉辦一場「神勇三劍客」會議,與會的三個人必須在該領域上有相似的理解。如果他們沒有達到相似的理解,可以考慮讓大家在會前做好準備,而不是隨時舉辦。...「神勇三劍客」會議的結果是一份實際的功能檔案--Given-When-Then。

23. P105 確定初始的實例能說明我們獲得Spec.的基本結構,並可以讓討論更有效率。

24. P113 舉例說明,範例必須精確、範例必須完整、範例必須真實、範例應該易於理解。

25. P129 Edward Jay Epstein,The Diamond Invention:「原鑽飾無光澤的、半透明的晶體,類似於玻璃碎片。為了加工成首飾,必須把它切割成特定的寶石形狀,再一面一面的拋光。」

26. P130 成功的團隊不會直接使用原始的例子,他們會從中提煉Spec.(Refining the specification)。他們會從關鍵實例中提取精華,將其轉化成清楚且明確的定義,並去除不相關的細節,讓實作變得完整。

27. P130 附帶實例的Spec.即為驗收測試。一個良好的Spec.,再與實例結合後,其實就是有效的驗收測試所描述的功能。

28. P142 Spec.只需列出關鍵且具有代表性的實例。這有助於Spec.保持簡短易懂。關鍵實例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 它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其描述了業務功能中的每一個重要觀點。通常商務使用者、分析師或客戶會對其進行定義。
  • 它會描述每個重要技術的邊緣情況,例如:技術上的邊界條件。通常當開發人員擔心功能分期或不一致時,他們會使用這類的範例。商務使用者、分析師或客戶則會對其定義正確的預期行為。
  • 它會描述愈其實作中每一個棘手之處,例如,過去曾導致缺陷的情況,或以前的實例中未描述清楚的邊界條件。通常測試人員會列舉出這種範例,而商務使用者、分析師或客戶則會定義其正確的行為。

29. P144 在需求規則中使用「Given-When-Then」語言,目的為讓測試更容易理解。一般來說,一個Spec.應該要聲明背景環境,指定一個單一的動作,接著定義預期的後置條件。...Given-When-Then市定易系統行為的一種常見格式,它由早期關於BDD的文章推廣而來。它要求我們分成3個部份來編寫系統行為的場景:

  • 假設(Given)一個前提;
  • 當(When)某個行為發生時;
  • 接著(Then)後置條件就會得到滿足。
一次只會觸發一個動作是置關重要的。這可以確保Spec.只聚焦於該動作。

30. P150 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工具;同時,解決方案也與工具無關。問題主要是團隊未曾努力於讓Spec.變得更易於理解。提煉Spec.無須花費太多努力,卻可以帶來更多的價值。

31. P157 務必為生產力的降低做好預先計畫。為了在當前 Iteration 內完成自動化,團隊必須減少交付範圍。

32. P160 剛開始使用 Spec.實例化時,如果團隊成員質疑自動化的必要性,那你們可以嘗試透過UI來執行Spec.。請注意,不要修改Spec.用描述與UI交互作用之處,但你可以在自動化層(Automation layer)裡隱藏這些動作。

33. P162 追根究柢,要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建置正確的東西,而不是正確地建置。

34. P162 附帶實例的Spec. (Specification with example) -- 最終會以 Living documentation形式存在 -- 比生產程式碼存在更久。

35. P171 如果你的可執行的Spec.是以與UI元素的交互作用來描述的,那Spec.中請只敘述UI的功能。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金句

1. P5 能夠持續交出成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重視輸出勝於輸入。

2. P18 輸出是一種「行動」。唯有透過輸出,才有辦法對真實世界帶來變化和影響。

3. P22 用身體去記憶的「運動性記憶」,是牢記的關鍵。

4. P24 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為長期記憶。

5. P26 作家立花隆:「只有透過無止境的輸入,累積形成多元而充滿自我風格的知性世界,才有辦法達到源源不絕的輸出。」

6. P28 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 3:7。

7. P29 與其死讀課本,不如多多練習解題。

8. P36 一旦自己的行為改變,也會為周遭帶來各種影響,進而改變現況,讓現實朝正向的方向前進。

9. P41 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有什麼感覺?只要盡量說出「你個人的意見」,你說的「話」就會有價值,讓人願意傾聽。

10. P42 在正向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只要改變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的比例,無論是工作或人生、婚姻生活,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

11. P43 正面語言必須要是負面語言的三倍以上。

12. P43 想要成功,就隨時保持正面語言吧。

13. P47 即便對自己所說的內容沒有信心,也要面帶笑容、落落大方地發言。

14. P58 接觸次數愈多,人的好感度也會愈高。

15. P66 「不懂拒絕的人」,會愈來愈沒有體力和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16. P75 心理學實驗發現,會議流程會受「最先提出的意見」很大的影響,以結論來看,很多都是「最先提出的意見」。

17. P84 一般大部分的情況,幾乎都是口頭上的讚美,事實上,透過書信等文字上的讚美,效果會更好。

18. P95 只要「充滿自信地」「從結論」說起,說服力就會大幅提升。

19. P166 用 140 個字鍛練「摘要能力」=「思考力」。

20. P179 想說明的事情,就透過圖片來解釋吧。

21. P191 比起昨天之前,今天的行為變得不一樣,這才叫做自我成長。

22. P193 「開心」會刺激多巴胺分泌。只要感到「開心」,就算不努力、不強迫自己,自然也能持之以恆。

23. P197 想學會什麼,就以「能夠說明給他人聽」為目標。

24. P208 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失敗」。所有的「不順利」和「出乎意料」,都不是「失敗」,而是「犯錯」。只要找出犯錯的原因,思考對策,再繼續挑戰就行了。針對錯誤不斷進行反饋,就能破關,往下一關繼續前進。

25. P211 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找出屬於自己的「快樂」。

26. P212 「五秒鐘」內選擇「令自己興奮的」。

27. P267 把自己的「喜好」,用更狂熱、專精的方式寫出來就好。


《新.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金句

1. P5 清理雜物,只是「斷捨離」的入口而已。

2. P5 我們總是喜歡自行創造烏雲遮天蔽日,把自己搞得烏煙瘴氣,但如果能學到如何讓心「放晴」,人生就能變得無法地明亮快樂。

3. P8 斷捨離,就是「出」的美學。

4. P24 我們活在「東西會自己上門的社會」。

5. P47 以長遠的目光來看,不管是物品還是人,都是在某個時刻誕生在這個世上,有朝一日會消逝的生命。雖然每一段生命都不同,可能稍縱即逝、或長或短,但盡全力去珍惜這短暫的緣分,才是真正的「惜物」實踐。

6. P50 想要卻得不到固然難受,但應該要丟掉的東西卻不能丟,一樣痛苦。

7. P51 最起碼自己的東西,就憑自己的意思自由處置吧!

8. P55 思考的斷捨離:

1) 認清現狀

2) 停止自我否定

3) 描繪出明確的住家願景

9. P65 說到底,我們的目的是「整理」嗎?...應該最優先去做的,是釐清你的願景,「想要在整理後的住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10. P91 斷捨離式的收納發想是「如何不收納物品」。

11. P98 從大框架漸漸地縮小到細微處,才是有效避免混亂的思考順序。

12. P103 先將過去收拾好了,下次「獲得」的才會更好。

13. P114 物品過多的人,往往也扛著過多要做的事,因此必須暫時先限制一下代辦事項。

14. P128 精選書本的訣竅,在於那本書對自己來說「好不好吃」。

15. P135 把手鬆開來,不僅少去了壓力,更多了笑容。

16. P141 

扔掉一件無用之物,就多出一點空間。

扔掉一件多餘之物,就免去一樣負擔。

扔掉一件無益之物,就恢復一絲清爽。

17. P143 附著在物品上的沈重『執著』,是現在的我所不需要的。清除物品,物品和心靈就會更強烈地彼此互動。

18. P146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

如果想要得到知識,就要每天增加。

如果想要得到智慧,就要每天減少。

是的,因為知識是透過行動轉化為智慧的。

19. P147 捨掉放手之難,就能得到應得之物。《千賀一生》

20. P150 「關係的質」提升,「思考的質」也會提升;「思考的質」提升,「行動的質」也會提升;「行動的質」提升,「成果的質」也會提升。

21. P155 「有捨才有得」是真理。斷捨離就是在促進人生的新陳代謝。

22. P172 意識到時間、空間、「手間」(勞力)等個別的「間」,臨機應變,人際關係就能更圓滑,溝通的品質也會更好,人生過得更愉悅。

23. P175 空白並非真的完全空無一物。

24. P181 德國詩人歌德:「人類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樂。」

25. P185 愈是覺得別人的東西礙眼的人,愈處理不好自己的東西。

26. P202 現在手頭上的預定和待辦事項,對你來說是需要、合適、舒服嗎?有沒有哪些預定事項,其實只是你單方面地認為非做不可罷了?

27. P212 家事就是家庭裡面的新陳代謝,不是嗎?

28. P220 需要的物品,一定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

29. P226 斷捨離就是在練習接受自己和重要的人的死亡。

30. P228 物品愈精簡,就愈會萌生出珍惜當下在此處之物的精神。

31. P230 斷捨離就是藉由有意識地「清出」,讓物品、空間、自我變得洗鍊,活在「當下、此處、我」的「美學」。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金句

 1. P18 我稱這種能讓團隊創造成果的架構為「Scrum」...這個名詞來自於橄欖球的「爭球」,指的是全隊通力合作把球往後場船的一種方式。這必須結合細膩的團隊合作、一致意念,以及明確的目標才能做到,用來比喻我對團隊的要求在適切部過了。


2. P20 Scrum 最根本的想法很簡單:再展開一項專案時,何不經常審視它,看看正在處理的事是否朝著正確方向進行?它是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同時檢視是否能改善正在採用的行事手法,如何做得更快又更好,以及可能會成為阻礙的因素。


3. P20 Scrum的最終成果是大幅提升生產力的團隊,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當成是刻意促成的目標。


4. P21 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 等多家創投業者...這些業者可不講什麼人情味,他們是目光銳利的投資者。他們很乾脆地表示:「Scrum 的成果不容爭辯。企業只有兩種選擇:不改變,就等死。」


5. P22 滿足哪項需求能為專案帶來最多價值?這些需求漸要優先滿足。


6. P22 任何軟體都有 80%的價值是來自於 20%的功能。


7. P25 我得看到團隊的進步幅度,才能知道完工時間,才能知道他們能做得多快,才能知道他們能提高多少速度。當然,還有另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團隊成員必須找出阻礙自己加快工作速度的因素。


8. P25 管理團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於找出流程中的阻礙,並且予以排除。任何擋在路中央的東西都會造成浪費。


9. P26 大野耐一在他的經典著作《豐田生產方式: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The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中,評定「浪費」的道德價值及商業價值:「我這麼說並不誇張:在低成長時期,這樣的浪不但是商業損失,更是社會犯罪。排除浪費必須是企業的首要目標。」


10. P27 每一次衝刺結束時,團隊成員就要開一次會...他們要檢視有多少個便利貼上的工作項目已經完成?自己是不是在這一段的衝刺中列出太多工作項目,卻沒有全部做完?或者工作項目是不是列得還不夠多?這部分的重要之處在於,大家對於自己能多快做好事情,也就是速度,開始有了基本體認。


11. P26 排除浪費必須是企業的首要目標。


12. P26 想要讓 Scrum 真正發揮功能,高階管理圖對中必須有人發自內心地把阻礙視為近乎罪犯。


13. P26 去除浪費的成就恢弘,只是人並不會這麼做,因為這需要真誠地面對自己與別人。


14. P27 我們如何在下一次的衝刺中更妥善合作?在上一次衝刺中曾出現什麼阻礙?拖慢工作速度的阻礙又是什麼?


15. P29 Scrum 關心的不是開發人員,而是顧客與利害關係人。它真的是一個組織性的變革,把實際成果展示出來是最有效用的部分。


16. P29 展示成果真的幫助很大,因為講得委婉一點,人對於他們所報告的進度有些遲疑...。


17. P30 前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於 1910 年在巴黎索邦大的演講「民主國家的公民權利」(Citizenship in a Republic)提到:「榮耀並不屬於批評的人;亦不屬於指出勇者如何失敗,或點出別人哪裡應該做得更好的人。榮耀屬於實際身處在競技場中、臉上沾滿塵土與血汗,仍英勇奮戰的勇者;他們會犯錯,而且一錯再錯,因為錯誤與缺失必會伴隨著努力而來;但是他們都確切地知道要奮戰不懈、知道要充滿熱誠、全心投入;獻身於崇高的志業。他們最好的結局是中於功成名就;就算失敗,最差的下場只不過就是在勇敢奮戰後落敗。他們的定位,絕非那些冷漠懦弱、不知勝利與失敗為何物的人所能相提並論。」


18. P37 擬訂計畫是有用的,盲目跟隨計畫是愚蠢的。


19. P37 快快失敗,才能速速改正。


20. P43 組織、團隊及人都是複雜的調適系統。讓細胞從一種狀態轉為另一種狀態的因素,也會讓人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要改變細胞,首先你得把能量注入系統中。一開始會產生混亂,看起來似乎亂無章法...就和細胞一樣,組織在極快的速度下就會進入穩定的新狀態。


21. P46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再做那些快把我們自己搞死的事。


22. P47 我就很納悶,為何人們都堅持以他們明知無效率、浪費人力、不人性而教人沮喪的方法做事,我猜想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大家都這樣做,才會覺得這一定是最佳方法。


23. P60 守破離;

  • 守:「守」的狀態指的是你懂得所有規則與動作。你不斷重複動作,好讓身體學會,就像你在學習舞步時那樣。守就是能做到不會出錯。
  • 破:「破」的狀態者的是,你在精熟動作之後開始懂得創新。像是跳舞時在地板上一踏後又自己多加一甩。
  • 離:「離」的狀態指的是,你已經不受既有動作的限制,能夠真正融入其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新動作,因為對於合氣道或探戈的知識與意義已經了然於胸,你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展現出精髓。
Scrum 也很像這樣。它需要實作和專注,也需要持續投入心力達成新狀態,一種凡事自然而然流轉與發生的狀態。

24. P70 工作也可以不讓人抓狂,它可以很順暢,可以讓人樂在其中,可以是實現更崇高目標的調教過程。


25. P64 在企業裡,我們太常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身上,即便工作成果是來自於團隊的努力。


26. P64 那篇最早談及 Scrum 原型的文章《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中,描述他們在全球一流企業中的團隊看見的特質:

1). 卓越:這些團隊都抱持著非比尋常的目標,這種自我實現的目標促使他們從平凡往超凡發展。...

2). 自主:這些團隊都懂得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有權力自行決定如何做事,並被賦權堅持自己的決定。

3). 跨功能:這些團隊都擁有完成專案需要的所有技能,規劃、設計、生產、銷售、配送,而且不同技能會在相輔相成中日益精進。...


 就算每個人都告訴你全世界都這樣處理,也不表示他們講的就是對的,肯定有另一種方法,一種不同的工作方法。


27. P80 假如專業人員重視自己的專業更甚於正在開發的產品,她就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


28. P83 他們(指團隊)的分工構成一個具備所有必要技能、足以完成任務的跨部門團隊。


29. P87 布魯克斯定律(Brooks's Law)認為「在一個已經延遲的軟體案中再加入人力,會讓它的進度變得更慢。」

其兩個原因:其一是新加入的成員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上手...;其二是不只和我們的思考方式有關,也不折不扣地與我們的大腦能夠思考什麼有關。當團隊人數增加時,倆倆之間的溝通管道將大幅增加,超出大腦所能負荷的範圍。


30. P90 如果團隊的人數過多,大家與其他人之間維持良好溝通的能力往往會受到影響,會有太多彼此相左的意見。這時團隊在社交上與功能上常會分裂成行事、目的不盡相同的次團隊,團隊就會失去跨功能性。過去開會只要幾分鐘,現在可能就要幾個小時。


31. P94 Scrum Master的職責在於引領團隊做到持續改善,引導大家經常自問:「我們如何才能把目前在做的事做得更好?」


32. P94 「我們可以如何調整工作方式?」與「我們碰到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假如團隊能夠坦率地回答這些問題,專案的進展速度將會比外人想像得還快。


33. P95 Scrum 不會要大家指責別人或挑出錯誤,而是藉由促使大家集中共事與完成工作來獎勵良好的行為。


34. P101 當團隊開始合作無間,看起來會很神奇。你一走進他們所在的房間裡,一看到他們出場,就會覺得他們看起來意氣飛揚;他們已成為超越個人榮辱的群體了。


35. P102 卓越不是強求而來的,必須在內部自己形成,而且它就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36. P102 改善團隊績效的影響比改善個人績效的效果大得多,而兩者可能會相差好幾倍。


37. P103 指責是一種愚行。別數落成員的不是,應該挑出不良制度的毛病,也就是針對那些鼓勵不良行為、獎勵低劣表現的制度挑毛病。


38. P113 我們看了黑衫軍跳哈卡戰舞、突破敵對陣線的影片。我們捫心自問:為何我們不學習那種做法?為何我們不培養那樣的精神?我們的目標不只在於成為傑出團隊而已,而是要成為最棒的團隊,我們該怎麼樣才能做到?和先前一樣,我們從別人那裡偷學到很簡單的答案:每天開會。


39. P116 假如一個人有某種特殊頭銜,就比較容易只做與該頭銜相配的事。為了維護該職務的權力,他們也會比較會將特殊的知識藏私。


40. P118 不管團隊是大事小,我對他們講的話都是這樣的:「你們真的想要永遠都這麼糟糕嗎?你們的人生就只有這麼一點動力嗎?這是你們的選擇,但是你知道,你可以不必是這副德性。」團隊必須主動以追求卓越為目標。


41. P121 Scrum 的功能在於改變你對時間的看法。...不會再把時間看成一枝只會往未來直飛的箭,而是某種週期性的東西。


42. P123 丟掉你的名片。頭銜是你專業地位的象徵。應該要讓人知道的是你做什麼,而非別人怎麼稱呼你。


43. P128 大野耐一談到三種不同的浪費,他用的是日文字眼:Muri、Mura、Muda。Muri指的是因為不合理、不恰當導致浪費;Mura指的是因為缺乏一致浪費;Muda指的是成果欠佳導致浪費。


44. P131 David Sanbonmatsu:「人們之所以多工,並不是因為他們擅長多工,而是因為他們容易分心,他們難以克制自己去做另一件事的衝動。」


45. P139 假如手邊有許多並為用來生產任何東西的材料,就是一種浪費。


46. P140 做到一半的事,基本上就等於沒做。


47. P144 我們不可能永遠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完美。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錯。


48. P145 假如在出現程式缺陷的當天就改正,或許得花一個小時;但是幾週後才改,就必須花費二十四個小時。


49. P155 時數本身只代表成本而已,應該要關注的是成果。一個人花費多少小時做一件事有什麼好管的?重要的是他做得多快、做得多好。


50. P157 在工作中真正追求的是毫不費力的「流動」。...流動的根源還是在於紀律。


51. P159 假如你需要一個英雄來把事情完成,你就有問題了。靠英雄來解決,應該視為規劃發生問題。


52. P159 別當渾球,也別容許渾球行徑。任何會造成別人情緒紊亂、引發恐懼或驚慌、貶抑或輕視他人的傢伙,都必須全面阻止。


53. P165 地圖並不能代表真實地貌。


54. P169 「你要怎麼吃掉一頭大象?就是一口一口的吃。」


55. P173 你可以詢問顧客:「這是你要的嗎?這解決了你至少一部分的問題嗎?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嗎?」假如答案是否定的,就要修改你的計畫。


56. P182 重要的事做出自己的判斷,在用別人的預估彌補不足之處,而非用別人的判斷來取代自己的判斷。


57. P190 團隊都是獨立而獨特的,每個圖段都有自己的步調與節奏,逼迫一個團隊照著安排好的流程走就等於是自取滅亡。


58. P205 只規劃必須做的事。別試圖規劃未來幾年內的某件事,只要規劃足以讓團隊忙碌的計畫即可。


59. P210 真正的卓越深植於快樂之中。人必須先快樂,才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60. P213 人並非因為成功而快樂,而是因為快樂才成功。


61. P214 完美的境地永遠不可能實現,但任何朝向完美邁進的小小進步都是值得的。


62. P215 要讓衝刺回顧會議有效率,需要的是某種程度的情感成熟度與信任的氛圍。


63. P219 哪些事能讓人快樂?這就和讓團隊感到快樂的事是一樣的:自主、精熟及有目標。


64. P219 透明度指的是,內部不該有任何秘密的地下計畫、隱藏的議程,會是任何暗地進行的事。


65. P228 管理者也應該對缺乏禮節的員工抱持零容忍的態度,永遠不該任由員工霸凌或不尊重別人,因為這會戕害企業文化。


66. P232 快樂泡沫是學習和成長的阻礙。


67. P240 Maslow 最感興趣的是最頂層的需求,而這也是 Scrum 關注的焦點:協助大家成長與實現自我。在金字塔中,位居較高層次的人不但比較快樂、比較滿足,做事也更有效率、更有創新性,還能創造卓越。


68. P249 困難之處不在於設想你想要實現什麼,而在於找出你能實現什麼。


69. P251 精實企業研究院的 John Shook 説:「一個人的領導責任與權力是兩碼子事...」


70. P267 優先順序永遠處於變動中。


71. P271 別把心裡放在要把清單中所有大大小小的東西全部做出來,而是應該專心做出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人們真正想要或需要的。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金句

1. P19 人際關係是連續不斷變化的存在。

2. P20 超凡關係確實可以建立。這種關係有六項特徵:

1) 你更能做真實的自己,對方也是如此。

2) 你們都願意互相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3) 你們相信自我揭露不會變成對方拿來攻擊的把柄。

4) 你們可以對彼此坦誠。

5) 你們用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6) 你們都投入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3. P20 奧斯卡‧王爾德留下的諸多妙語中,有句話相當犀利:「做你自己吧,其他角色已經有人演了。」人有時候因為怕別人給予負面評價,因此會對自我揭露的內容進行加工。

4. P21 加工和美化你的模樣,不僅會讓你失去展現真實的能力,也會促使其他人美化自己的形象。

5. P21 對其他人提出質疑,其實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支持,只不過很少人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

6. P27 甜點不用每次都是巧克力舒芙蕾,人際互動的對象也不用僅限於深刻理解你的人。

7. P30 你唯一會犯的錯,是拒絕從錯誤中學習。

8. P31 由於人際關係是由雙方共同決定,正確做法究竟為何,也要看對方而定: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能處理那些事?這段關係的脈絡是什麼?保有這種彈性,雙方就不會彼此束縛,反而能得到解放。

9. P37 一九七O年代的卡通角色「波哥」(Pogo)曾說過:「我們遇到敵人了,那就是自己。」事情出錯時,責怪他人總是比較容易,但我們也要有意願自省,思考會不會有部分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10. P37 學習心態具有幾個特徵。一個是願意拋開「自己的做法一向最好」的想法,第二個是樂意嘗試新事物,而且願意承受犯錯風險。第三個是把錯誤視為成長機會,而不是對犯錯感到丟臉、想隱藏錯誤。好奇心是其中關鍵。

11. P37 Alan Alda 說過:「你抱持的假設,是你觀望世界的窗戶。要不時擦拭它們,否則光線進不來。」

12. P46 若要發展出超凡關係,就必須先讓他人更理解你。自我揭露會創造更多連結彼此的機會,也會增加雙方信任。

13. P56 有響力更大的做法,通常是與對方分享感受。

14. P72 在停止美化自己形象時,反而會感覺更放心;而且主動冒風險展現自己的脆弱時,身邊的人反而會認為他們更強、更可信(而不是更不可信)。

15. P73 所有人和別人互動時,都會從過程中歸納出一些關於對方的結論。我們對自己的事透露得愈少,其他人為了理解自己所見,就會編出更多故事來填補空白。當我們對於自身感受過於保留,其實就會失去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主控權。

16. P73 法國作家 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說的:「我們太習慣在他人面前偽裝自己,偽裝到連自己都認不出來。」

17. P88 確保自己真心好奇的最佳方法,就是抱持以下思維:不論自己覺得對事態的洞察力有多深,也不管你自認多懂對方,其實你真的不知道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如此一來,你才能保持「天真無知」,這裡用的可是這個詞彙最正面的意思。當你擁有天真無知的好奇心,就更可能藉由提問來鼓勵對方接露自我。

18. P88 最有效的開放式問題,不會用「為什麼」開頭。「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往往讓答話者傾向頭腦回答,而不是用心回答。而這一類問題背後,其實是要求答話者為自己的作為提出辯駁。

19. P89 即使對方是詢問建議,但建議很少能發揮作用。有時我們太熱切想幫對方的忙,結果往往提供的解方都是出於自身經驗,或者不適用對方的處境。我們提出的選項,其實對方通常多半都已經想到(而且大概都捨棄了)。

20. P89 給人建議,也可能讓雙方的權力不對等變得更嚴重。...給予建議會造成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其實很容易誤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

21. P106 接露自我、支持、信任,然後再進一步揭露自我的循環,是讓關係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礎。

22. P110 所有人際關係中多少都存在著妥協。

23. P120 十個讓出影響力的方式:

1) 預設自己需求的重要性低於對方的需求。

2) 不去傾聽自己的感受。

3) 讓他人打斷自己的發言。

4) 別人不同意自己時就退縮。

5) 逃避衝突 -- 因此不會反對他人意見,盡量讓場面和諧。

6) 不給對方回饋意見,認定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

7) 很在意自己是否被喜歡或贊同,認為這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8) 把自己看法的重要性降到最低。

9) 明明是自己的成就卻避免居功。

10) 沒有解決方法的時候就不去點出問題。

24. P129 愈早提出不滿,雙方就愈不會被情緒牽著走。

25. P136 鋼琴家 Victor Borge 說過:「笑聲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分享笑話或逗趣評論,可以讓彼此更親近。

26. P165 回饋意見會開啟對話,而非終結對話。一旦你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工作就開始了。你需要拆解所有問題,並自問目前狀況有多少是和你相關。...當你承擔自己在雙方意見不合中應負的責任,通常對方也會更容易去承擔他們本身的責任。你們就可以開始尋找能滿足彼此需求的解方。

27. P171 我們提起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沒有提起的那個才是。而我們沒說出口的那個,往往就是情緒。

28. P178 解決複雜議題一共分成四個重要階段。首先,讓對方認真看待問題。其次,對方需要有意願完整分享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你們需要決定這段關係是否需要修補,因為雙方討論問題時處於爭論狀態,很容易彼此都感到受傷,關係連帶受害。

29. P179 唯一能稱為錯誤的,就是拒絕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30. P186 在情緒沸騰的當下,最好作法就是暫時不要說出自己的回饋意見。

31. P190 接受別人給的回饋意見,也不代表你要立刻著手改變。回饋意見是一種資訊,一種讓你拓展選項的資料,你可以決定要怎麼處置它。

32. P195 知名組織理論家暨麻省理工教授 Richard Beckhard 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公式,列出人在什麼條件最有可能做出改變:R>D*V*F

R是指「抗拒改變」(resistance change)。為了讓改變發生,其他三項變因的結果必須大於抗拒。

D指的是「不滿足」(dissatifaction),意思是你需要察覺到自己目前行為所付出的代價。

V則是「願景」(vision),意思是你需要看見新行為帶來的好處,並相信改變後的結果值得你付出努力,

而F則是「第一步」(first steps),意思是你相信自己能先學會的一些新技巧,藉由這些技巧讓改變過程容易一些。

33. P201 一個人會不斷重複某個行為,到了幾乎無法改變的程度,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深究。

34. P216 有時直線反而是兩點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35. P226 你必須掌控自己的情緒,不然情緒就會反過來掌控你。「掌控」的意思不是壓抑,...。掌控和管理情緒,意思是要表達情緒,但要用有建設性的方式去表達它們。

36. P227 正如知名學者暨作家 Brene Brown 說的,我們沒辦法選擇性地麻痺情緒,因為「當我們麻痺憤怒、難過和害怕時,也同時麻痺了感恩、愛和歡樂。」

37. P232 驕傲虛榮的心態,不僅會讓你在對話中抱持強硬姿態,也會讓對話走向趨於失控。通常只要你發現自尊心正在從中作梗就夠了...。

38. P246 當你感到受傷、覺得和自己很在乎的人之間距離很遠,這時最需要的是感覺到自己被認真傾聽,辦完全理解...。

39. P247 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愈多,就更有可能是某些更深層的事物正在運作。

40. P248 處理艱難的人際議題,並不一定要在完全正確的時點,使用完全正確的言詞。

41. P251 如果我們想要有更深化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察覺到自己當下的言行會如何使他人自由,或是使對方受限,而他人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如此。記住,別人可以影響我們,但我們不需要被他們掌控。

42. P253 儘管面對衝突會感到壓力,甚至覺得危險,但它本身也有好處。衝突可以很直接地讓關係中的意圖浮現。衝突也可以帶出情緒,而情緒又能讓你知道對方現在是什麼狀態。

43. P300 據說是出自於古希臘哲學家 Plutarch:「我不需要一個因為我變了就跟著變,我點頭就跟著點頭的朋友;這些我的影子都做得到,還做得更好。」

44. P313 你和別人處於超凡關係中,也不代表你會受邀進入對方生活中的所有面向。

45. P353 雙方期待的事情不同,不必然會構成關係的阻礙,但這確實必須處理。...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是取決於兩人的期待要完全相同。

46. P357 揭露自我、態度直接、正視並處理不滿、給予和接受意見回饋、提出艱難問題、站在他人利益角度溝通,以及處理雙方權利不對等的狀況,這些能力都會幫你打下超凡關係的基礎。

47. P380 有時候,「恐懼」(fear)就是「乍看真實的不實期待」(false expectations appearing real)的簡稱。

48. P380 雙方只有在能夠控制自己的恐懼,並承擔必要風險之下,超凡關係才可能發生。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產品專案管理全書》金句

1. P43 思考產品時的第一個現實是,至少有一半的創意是行不通的。

2. P44 (產品失敗的問題之一是)整個流程過於專案導向(project-centric):

公司通常透過組織為專案提供資金、配置人力,以及推動專案的運作。可惜的是,專案其實是產出(output),但產品完全是看結果(outcome)。這種流程可能會促成一些爹不疼、娘不愛的孤兒專案。

3. P47 重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實現功能。...重點在商業績效(business results)。

4. P56 頂尖產品組織所做的事情,大多是為了盡量提高產品團隊的效能。

5. P59 產品團隊是由一群技巧純熟的人長期合作,共同解決棘手的事業問題。

6. P62 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團隊之間的相依關係。

7. P65 產品經理必須是公司裡最優秀的人才之一。

8. P67 成功的產品不僅廣受顧客喜愛,也推動公司的事業發展。

9. P71 產品管理與其他領域截然不同:...產品經理免不了會涉及一些專案管理,就像所有的管理職位一樣。但是把產品經理定位成專案經理,則完全忽略了那個角色的本質。

10. P71 產品經理必須確保事業結果,不只負責定義產品而已,必須熟悉事業相關部分和限制-財務、行銷、業務、法律、合作夥伴、服務、顧客環境、技術能力、使用者體驗(原譯為:用戶體驗)-並找出一個對顧客和企業本身都可行的方案。

11. P72 優秀的產品經理和普通的產品經理之間,主要差別在於真正的領導力。

12. P93 領導的首頁任務是招募、培育、留住優秀的人才。

13. P100 好產品有強大的團隊、扎實的願景、一貫的執行力。卓越的產品組織比好的產品組織又多了強大的產品文化。強大的產品文化是指,產品團隊知道持續不斷、迅速做測試及學習很重要。

14. P101 產品領導者必須能夠和其他高階主管和諧共事,尤其是執行長和技術長。如果彼此的關係不和諧,任何人都不好過。

15. P105 即使擁有最卓越的產品創意,只要無法打造及發不出來,仍舊只是想法而已。

16. P135 產品願景描述努力創造的未來。

17. P135 產品願景設計得當時,可以做為最有效的人才招募工具之一,可以激勵團隊每天來上班。

18. P137 領導是負責啟發與指引方向,管理則是幫我們達到目的。

19. P140 規劃有效的產品願景時,應注意以下10條關鍵原則:

  • 先問「為什麼」。
  • 愛上問題,而不是愛上解決方案。
  • 不要擔心願景過於宏大。
  • 別擔心顛覆自我,因為你自己不下手,別人也會下手。
  • 產品願景需要激勵人心。
  • 判斷及接受相關、又有意義的趨勢。
  • 溜到曲棍冰球前進方向,而不是待在冰球原本所在位置。
  • 堅守願景,但靈活看待細節。
  • 知道任何產品願景都是一種豁出去的信念。
  • 不斷地宣傳願景。

20. P143 產品策略有很多方法,但好策略有5個共同原則:

  • 一次只鎖定一個目標市場或一種客群。
  • 產品策略需要呼應商業策略。
  • 產品策略也需要呼應銷售策略和上市策略。
  • 關注顧客,而不是關注競爭對手。
  • 把策略傳遍組織。

21. P148 巴頓將軍:「不要告訴別人怎麼做事,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就好,他們自然會發揮聰明才智,讓你為之驚喜。」

22. P158 如果你是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執行長或產品長,產品宣傳是你的一大職責。如果你不擅長產品宣傳,你很難組織一支強大的團隊。

23. P158 原型可以讓大家既見樹又見林。

24. P159 絕對要真誠,你要讓別人看到你真心感到興奮,熱情是有感染力的。

25. P165 產品團隊要快速學習,同時產品發布時也要有信心。

26. P290 產品經理面對利害關係人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等到方案打造出來後,才向利害關係人展示。

27. P301 優秀的團隊有引人注目的產品願景,團隊抱著傳教士般的熱情實現願景。糟糕的團隊有如一群等待指令的僱傭兵。



  • 閱讀心得:https://kktalks-tw.medium.com/%E7%94%A2%E5%93%81%E5%B0%88%E6%A1%88%E7%AE%A1%E7%90%86%E5%85%A8%E6%9B%B8-%E9%96%B1%E8%AE%80%E5%BF%83%E5%BE%97-4e93749ac076
  • 書本連結:https://www.tcsb.com.tw/SalePage/Index/5367883?lang=zh-TW&currency=TWD&gclid=CjwKCAjwxr2iBhBJEiwAdXECw1UqtfzsIRihw_XlLz_ETtao0ds1r_uwdAqjfc8sKwDXIAxJ9I8BGBoC_P4QAvD_BwE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肯定自己》金句

1. P4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麼去要求別人來肯定我們呢?

2. P7 成功不是可以等到的,成功也不必靠機緣,成功是要積極「去成功」的!

3. P7 我不認為自己成功,但我始終追求一個比昨天成功的自己。

4. P7 每個人都應當從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

5. P80 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在恰當的時機,把你特有的美好一面表現出來,讓別人驚訝地發現,就是驚艷!

6. P127 否定別人的人,常不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自己心裡有個樊籬,阻擋了別人,也阻礙了自己。

7. P133 這世上任何人,不論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或剛學步的幼兒,都有著滿滿的愛,都會因那付出的愛得到迴響而興奮,也可能因為反應的冷漠而受到傷害。

8. P152 責任常常無法逃避。一個成熟的人,必定是能從頭到尾負責的人。

9. P180 遊戲並不容易,你先要了解遊戲規則,也要確定對方跟你遵守同樣的規則,否則就可能闖大禍。

10. P187 當你發現原來的計畫行不通時,不要去想那計畫花了多大工夫,或有多完美,因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計畫也沒用。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立刻找其他可行的路。愈快反應,愈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哈佛商學院教授教你90天掌握精純策略》金句

1. P22 接任新職的好處是你有機會重新開始,並在組織中推動必要的改變,但是這個階段也格外危險,因為你缺乏既有的人脈,也對新職務沒那麼了解。你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到顯微鏡下嚴格檢視,周遭所有人都想探查你的底細,也想知道你將如何領導。他們以快到驚人的速度判定你的工作成效,而且定論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如果你能建立信譽、及早創下佳績,這樣的勢頭就可能在接下來的任期內成為推動你前進的力量。

2. P23 所有成功的職業生涯,都是由一系列成功的職務組成,而每一項成功的職務,都是由成功的轉職度過期開始。

3. P29 快速適應新職的首要目標是建立良性循環、創造前進的動力,同時避免陷入影響生育的惡性循環。

4. P29 領導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影響力和借力使力。畢竟你只有一個人,為了取得成效,你必須動員組織裡許多人的力量。

5. P43 一般人認為,爬得越高,做起事來就越容易。事實卻非如此。獲得升職後,你反而不能只靠職位帶來的威權推動目標。...做決策時,政治手腕變得更重要,你不能光憑威權發號施令,而是要運用影響力。這無關好壞,而是無法避免的現實。

6. P43 加入新公司的領導人經常是橫向移動:獲聘去做在其他地方做得成功的任務。困難之處在於適應新組織的辦公室結構和文化。

7. P48 加入新公司就像器官移植,而你就是新器官。如果適應新環境時考慮不夠周詳,可能被組織的免疫系統攻擊和排斥。

8. P48-P49 根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資深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從外部到職的挑戰比內部升職「困難得多」。他們將外部到職的高失敗率歸因於幾個障礙,尤其是以下幾項:

  • 來自外部的領導人不熟悉公司非正式的訊息和溝通網絡。
  • 外部聘用的員工不熟悉公司文化,因此難以確定方向。
  • 大家不認識新人,因此不像從內部升職的人那樣受到信任。
  • 內部升職和聘用的傳統使人們難以接受外來者。
若想克服這些障礙,順利融入新公司,你應該把重心放在「有效到職的四大支柱」:
一、熟悉業務
二、和利害關係人打好關係
三、協調期望
四、適應公司文化

9. P52 你必須及早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在地人」的說話方法。

10. P59 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彌補自身缺失,其中三個基本工具是自我約束、建立團隊與徵詢建議。你必須自我約束,要求自己花時間處理你不喜歡、傾向避免的問題;除此之外,你可以主動尋找團隊裡精通這些領域的人,向他們學習並尋求支援。

11. P59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的名言:「如果你手上拿著槌子,那麼所有東西看起來都是釘子。」(原文:我想,如果你只有槌子,就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

12. P61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有些人可能不希望你前進,...你永遠可以做更多事,但是要記住,接任新職前的時間很寶貴,要用來學習和規劃。

13. P62 如果你獲得拔擢,管理昔日的同事,其中有些也許是你的手下敗將,甚至可能暗中詆毀你。這樣的情況或許會隨著時間平息,但是一開始要有心理準備,預期對方可能挑戰你的權威,你要堅定、公正地應對。如果沒有及早設下界線,日後必然後悔莫及。協助別人接受你的轉變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因此,如果你發現某些人可能永遠無法接受你的新角色和你們的新關係,就必須儘早設法讓他們離開。

14. P63 你必須不斷努力,確保自己有能力面對新職位的挑戰,而不是退縮到舒適圈。老習慣令人安心,卻十分危險。

15. P67 若想順利接管新職,首要之務就是加速學習。有效的學習可以讓你具備基本的見解,你就能以此為基礎,制定接下來的九十天計畫。

16. P68 卓越的領導人能在「動」(採取行動)與「不動」(觀察和反思)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轉職過渡期保持「不動」是很大的挑戰,而且,要「動」的壓力幾乎都來自領導人本身,而非外部力量。這種現象反映出缺乏自信、急欲證明自己能力的心態。請記得:光是真心渴望學習和理解的態度,就能轉化為聲譽和影響力。

17. P69 加入新組織的領導人必須著重於學習與適應新文化,否則就可能出現器官移植排斥的現象(新領導人等於新器官),他們的所作所為觸發組織的免疫洗桶,成為受到攻擊的異物。

18. P70 如果將學習當成投資,並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視為值得謹慎管理的資源,你的回報就是獲得能夠轉化為行動的真知灼見。

19. P79 假設你決定一一面談部署,那要以什麼順序和他們見面?如何避免過度受最初交談的少數人影響?其中一個辦法是每一次會面都採用同一套腳本。...這種方法的效果很好,因為你可以對照、分析,看看答案有哪些部分相同、哪些不一致,並藉此評估哪些人比較坦承。

20. P80 問每個人同一套問題,可以得知普遍或分歧的觀點,同時避免受到最先交談、最強勢,獲罪能言善道的人影響。

21. P81 即使是簡單的架構,包括腳本和一系列互動,像是單獨會面、分析,在一起會面等等,都能有效提升獲取明確見解的能力,轉化為實際行動。

22. P88 你必須願意向人求救,而不是認為自己應該什麼都懂、必須從走進大門的那一刻起就掌控全局。

23. P93 STARS 是五個英文字的字首縮寫,代表領導人可能遇見的五種經營情況,分別是:新創事業(Start-up)、徹底改造(Turnaround)、加速成長(Accelerated growth)、調整重組(Realignment)和維持成功(Sustaining Success)。

24. P96 事實上,維持成功的關鍵往往是必須不斷啟動、加速和調整不同業務。

25. P104 轉職過渡期的領導者能否根據不同情勢調整領導策略,主要取決於他能不能遵循自我管理的原則:提升自我了解、強化個人紀律,以及建立出互補的團隊。

26. P113 ...要透過協議去爭取對你有利的條件。事先花時間經營如此重要的關係,絕對值回票價。

27. P114 許多主管誤以為,即使職位不同,還是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與同一位上司共事,別犯這種錯誤。

28. P121 無論個人的優先要務為何,你都要找出上司最關心的事,並針對這些領域,及早作出成績。

29. P124 無論你和上司是否就期待達成共識,你都要盡可能少承諾、多做事。

30. P124 你要不斷提問,直到確認自己完全理解,例如可以用不同方式提出相同的問題,以得到更多資訊。

31. P127 一個人偏好的行事風格會影響個人學習、溝通、影響他人和做決定的方式。

32. P129 一開始,最好預期自己受限於較小的範圍。隨著新上司對你的信心漸增,範圍就逐漸擴大。如果沒有擴大,或者仍然太小,導致你無法好好施展,也許要坦白提出問題。

33. P130 一開始先把談話的重點放在目標與結果上,而不是達成目標的方式。

34. P131 不要只專注於「硬技能」。你的位階越高,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判斷、協商、建立盟友和衝突管理這類「軟技能」就越重要。

35. P144 有共識的目標是目的地,不過能否到達那裡,取決於員工的行為;換句話說,若想在期限內達成目標,就必須改變有問題的行為模式。

36. P150 要求高,但是能夠感到滿意:優秀的領導人要求員工作出合理的承諾,然後要他們為實現承諾負責。但如果你永遠無法感到滿意,就會打擊員工的士氣。你要拿捏何時該慶祝勝利、何時要求更多。

37. P151 平易近人但不會過度熟稔:平易近人不代表員工無論何時或什麼情況都可以找你,而是代表親切之餘,仍然保有權威。

38. P152 有效的學習也有助於建立個人聲譽。讓別人看到你真的願意投注心力了解新組織,一定有利無弊,同事也不會認為你帶著既定想法或所謂的正確答案前來。一開始就花心力學習,代表你了解新組織有其獨特的歷史和環境。

39. P163 別忘了,你要取得微小卻重要的進展,才能推動更深層的改變。

40. P167 在組織位階越高,就越可能必須扮演組織架構師的角色,也就是制定並調整組織體系的關鍵元素,包括策略方向、組織結構、核心流程和人才庫,這些都是讓組織表現卓越的根基。

41. P167 如果新職位的職權包含改變方向、結構、流程或技能,你就要開始分析組織架構、評估關鍵要素是否一致。

42. P180 組織裡有很多力量是透過結構來分配,因為那決定了誰有權力做什麼事。所以千萬部要輕易改變結構,除非是徹底改造或快速成長這種明顯必須更動的情況。

43. P187 流程分析能夠激發共同學習,讓整個團隊了解在部門或小組內部或相互之間,究竟由誰負責推動特定流程。

44. P189 如果想改變文化,你必須先改變架構,同時以應變的領導方式來強化目標。

45. P207 在打造團隊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盡力尊重每一名員工。

46. P211 協調團隊目標時,不要忘了組織的願景,畢竟你們每天到公司上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願景。

47. P218 參與重要會議的成員適不適當,很可能影響團隊做事的效率。

48. P220 如果決定可能造成極大分歧,也就是出現贏家和輸家,那最好採用先徵詢再決定的方法,再來承擔隨之而來的批評和責難。建立共識的決策方法很難取得讓所有人滿意的結果,過程中還可能讓所有人不高興。所以,假使是可能導致一部分人失望或痛苦的決策,就最好由領導人決定。

49. P229 務必花時間建立「人脈存摺」,與你日後可能共事的對象打好關係,並仔細思考是不是還有你沒見過、可能影響工作成效的人。

50. P236 無論別人為什麼挺你,都不要把他們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光是找出支持者絕對不夠,你還要鞏固、培養他們的支持,所以即使對方和你抱持相同觀點,還是必須繼續宣揚,你也要提供他們能說服別人的論點,幫助你影響更多人,發揮借力使力的效用。

51. P240 許多社會心已學研究顯示,我們判斷別人做事的原因,往往高估個性、低估情勢壓力的影響。

52. P242 有效的引導必須聚焦於少數核心主題,並且不斷重複,直到對方完全接受。如果聽到對方無意中說出類似的話,那就代表你成功了。

53. P245 根據研究顯示,一般人行事通常會依循下列原則:

  • 符合自己堅守的價值觀與信念
  • 符合先前的承諾與決定
  • 還人情
  • 維護名聲

54. P246 邀請同事共同診斷組織問題,也是漸進的一種形式,既然參與診斷,他們就很難否認改變的必要。一旦對問題有了共識,你就可以引導他們找出解決方案、決定如何估評選項。這樣的流程走過一遍,人們通常會接受原本不願接受的結果。

55. P247 「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的事件」是設法督促別人,讓他們不再延後決定、耽擱或逃避投入珍貴資源的承諾。

56. P247 你可以安排強迫別人採取行動或承諾的活動,開檢討會、視訊會議,以及設定期限,都能夠營造和維持動力。定期開會、檢視進展,只要有人沒有達成預定目標,就要追根究柢的詢問,藉此增加貫徹執行的壓力。

57. P265 我們每天都要督促自己,一個人最終的成敗取決於一路上做出的所有小選擇。


《OKR:做最重要的事》金句

金句列表 美國洋基隊傳奇捕手 Yogi Berra:「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就可能無法抵達。」 點子不值錢,執行才是關鍵。(p.16) 「OKR」,全名是「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它是一套設定目標的守則,適用於公司、團隊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