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19 人際關係是連續不斷變化的存在。
2. P20 超凡關係確實可以建立。這種關係有六項特徵:
1) 你更能做真實的自己,對方也是如此。
2) 你們都願意互相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3) 你們相信自我揭露不會變成對方拿來攻擊的把柄。
4) 你們可以對彼此坦誠。
5) 你們用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6) 你們都投入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3. P20 奧斯卡‧王爾德留下的諸多妙語中,有句話相當犀利:「做你自己吧,其他角色已經有人演了。」人有時候因為怕別人給予負面評價,因此會對自我揭露的內容進行加工。
4. P21 加工和美化你的模樣,不僅會讓你失去展現真實的能力,也會促使其他人美化自己的形象。
5. P21 對其他人提出質疑,其實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支持,只不過很少人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
6. P27 甜點不用每次都是巧克力舒芙蕾,人際互動的對象也不用僅限於深刻理解你的人。
7. P30 你唯一會犯的錯,是拒絕從錯誤中學習。
8. P31 由於人際關係是由雙方共同決定,正確做法究竟為何,也要看對方而定: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能處理那些事?這段關係的脈絡是什麼?保有這種彈性,雙方就不會彼此束縛,反而能得到解放。
9. P37 一九七O年代的卡通角色「波哥」(Pogo)曾說過:「我們遇到敵人了,那就是自己。」事情出錯時,責怪他人總是比較容易,但我們也要有意願自省,思考會不會有部分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10. P37 學習心態具有幾個特徵。一個是願意拋開「自己的做法一向最好」的想法,第二個是樂意嘗試新事物,而且願意承受犯錯風險。第三個是把錯誤視為成長機會,而不是對犯錯感到丟臉、想隱藏錯誤。好奇心是其中關鍵。
11. P37 Alan Alda 說過:「你抱持的假設,是你觀望世界的窗戶。要不時擦拭它們,否則光線進不來。」
12. P46 若要發展出超凡關係,就必須先讓他人更理解你。自我揭露會創造更多連結彼此的機會,也會增加雙方信任。
13. P56 有響力更大的做法,通常是與對方分享感受。
14. P72 在停止美化自己形象時,反而會感覺更放心;而且主動冒風險展現自己的脆弱時,身邊的人反而會認為他們更強、更可信(而不是更不可信)。
15. P73 所有人和別人互動時,都會從過程中歸納出一些關於對方的結論。我們對自己的事透露得愈少,其他人為了理解自己所見,就會編出更多故事來填補空白。當我們對於自身感受過於保留,其實就會失去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主控權。
16. P73 法國作家 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 說的:「我們太習慣在他人面前偽裝自己,偽裝到連自己都認不出來。」
17. P88 確保自己真心好奇的最佳方法,就是抱持以下思維:不論自己覺得對事態的洞察力有多深,也不管你自認多懂對方,其實你真的不知道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如此一來,你才能保持「天真無知」,這裡用的可是這個詞彙最正面的意思。當你擁有天真無知的好奇心,就更可能藉由提問來鼓勵對方接露自我。
18. P88 最有效的開放式問題,不會用「為什麼」開頭。「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往往讓答話者傾向頭腦回答,而不是用心回答。而這一類問題背後,其實是要求答話者為自己的作為提出辯駁。
19. P89 即使對方是詢問建議,但建議很少能發揮作用。有時我們太熱切想幫對方的忙,結果往往提供的解方都是出於自身經驗,或者不適用對方的處境。我們提出的選項,其實對方通常多半都已經想到(而且大概都捨棄了)。
20. P89 給人建議,也可能讓雙方的權力不對等變得更嚴重。...給予建議會造成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其實很容易誤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
21. P106 接露自我、支持、信任,然後再進一步揭露自我的循環,是讓關係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礎。
22. P110 所有人際關係中多少都存在著妥協。
23. P120 十個讓出影響力的方式:
1) 預設自己需求的重要性低於對方的需求。
2) 不去傾聽自己的感受。
3) 讓他人打斷自己的發言。
4) 別人不同意自己時就退縮。
5) 逃避衝突 -- 因此不會反對他人意見,盡量讓場面和諧。
6) 不給對方回饋意見,認定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
7) 很在意自己是否被喜歡或贊同,認為這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8) 把自己看法的重要性降到最低。
9) 明明是自己的成就卻避免居功。
10) 沒有解決方法的時候就不去點出問題。
24. P129 愈早提出不滿,雙方就愈不會被情緒牽著走。
25. P136 鋼琴家 Victor Borge 說過:「笑聲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分享笑話或逗趣評論,可以讓彼此更親近。
26. P165 回饋意見會開啟對話,而非終結對話。一旦你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工作就開始了。你需要拆解所有問題,並自問目前狀況有多少是和你相關。...當你承擔自己在雙方意見不合中應負的責任,通常對方也會更容易去承擔他們本身的責任。你們就可以開始尋找能滿足彼此需求的解方。
27. P171 我們提起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沒有提起的那個才是。而我們沒說出口的那個,往往就是情緒。
28. P178 解決複雜議題一共分成四個重要階段。首先,讓對方認真看待問題。其次,對方需要有意願完整分享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你們需要決定這段關係是否需要修補,因為雙方討論問題時處於爭論狀態,很容易彼此都感到受傷,關係連帶受害。
29. P179 唯一能稱為錯誤的,就是拒絕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30. P186 在情緒沸騰的當下,最好作法就是暫時不要說出自己的回饋意見。
31. P190 接受別人給的回饋意見,也不代表你要立刻著手改變。回饋意見是一種資訊,一種讓你拓展選項的資料,你可以決定要怎麼處置它。
32. P195 知名組織理論家暨麻省理工教授 Richard Beckhard 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公式,列出人在什麼條件最有可能做出改變:R>D*V*F
R是指「抗拒改變」(resistance change)。為了讓改變發生,其他三項變因的結果必須大於抗拒。
D指的是「不滿足」(dissatifaction),意思是你需要察覺到自己目前行為所付出的代價。
V則是「願景」(vision),意思是你需要看見新行為帶來的好處,並相信改變後的結果值得你付出努力,
而F則是「第一步」(first steps),意思是你相信自己能先學會的一些新技巧,藉由這些技巧讓改變過程容易一些。
33. P201 一個人會不斷重複某個行為,到了幾乎無法改變的程度,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深究。
34. P216 有時直線反而是兩點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35. P226 你必須掌控自己的情緒,不然情緒就會反過來掌控你。「掌控」的意思不是壓抑,...。掌控和管理情緒,意思是要表達情緒,但要用有建設性的方式去表達它們。
36. P227 正如知名學者暨作家 Brene Brown 說的,我們沒辦法選擇性地麻痺情緒,因為「當我們麻痺憤怒、難過和害怕時,也同時麻痺了感恩、愛和歡樂。」
37. P232 驕傲虛榮的心態,不僅會讓你在對話中抱持強硬姿態,也會讓對話走向趨於失控。通常只要你發現自尊心正在從中作梗就夠了...。
38. P246 當你感到受傷、覺得和自己很在乎的人之間距離很遠,這時最需要的是感覺到自己被認真傾聽,辦完全理解...。
39. P247 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愈多,就更有可能是某些更深層的事物正在運作。
40. P248 處理艱難的人際議題,並不一定要在完全正確的時點,使用完全正確的言詞。
41. P251 如果我們想要有更深化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察覺到自己當下的言行會如何使他人自由,或是使對方受限,而他人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如此。記住,別人可以影響我們,但我們不需要被他們掌控。
42. P253 儘管面對衝突會感到壓力,甚至覺得危險,但它本身也有好處。衝突可以很直接地讓關係中的意圖浮現。衝突也可以帶出情緒,而情緒又能讓你知道對方現在是什麼狀態。
43. P300 據說是出自於古希臘哲學家 Plutarch:「我不需要一個因為我變了就跟著變,我點頭就跟著點頭的朋友;這些我的影子都做得到,還做得更好。」
44. P313 你和別人處於超凡關係中,也不代表你會受邀進入對方生活中的所有面向。
45. P353 雙方期待的事情不同,不必然會構成關係的阻礙,但這確實必須處理。...建立親密的關係,也不是取決於兩人的期待要完全相同。
46. P357 揭露自我、態度直接、正視並處理不滿、給予和接受意見回饋、提出艱難問題、站在他人利益角度溝通,以及處理雙方權利不對等的狀況,這些能力都會幫你打下超凡關係的基礎。
47. P380 有時候,「恐懼」(fear)就是「乍看真實的不實期待」(false expectations appearing real)的簡稱。
48. P380 雙方只有在能夠控制自己的恐懼,並承擔必要風險之下,超凡關係才可能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